6月2日,湖北省教育厅与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共同主办的“甘当发展‘店小二’——寻访最美产业教师”栏目,以《八年追光逐芯 带领研究院孵化科技企业160余家 光电举烛人推动“卡脖”技术产业化》为题,报道我院总经理韩道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具体内容如下:
带队孵化160余家科技企业,培育企业投产后总估值超过60亿元;推动数十项科技成果转化,总价值超3亿元;研究院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三项国家级认定……这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道,在探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绩。
近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韩道如何推动“卡脖子”技术产业化的故事。
推动41项科技成果转化
转化价值超过3亿元
2010年博士毕业后,韩道放弃回深圳工作的机会,留在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参与从零开始新建新型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平台。2012年,他接过建设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重任。
团队的拓荒首役,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程序简化。2013年,韩道带领团队以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知识产权组(MOST)进行试水。MOST是专门进行脑科学研究的高端装备,历时8年研发成功,每台售价达数百万元,但当时一直未能产业化。
在韩道和团队的努力下,当年,光电工研院推动MOST的知识产权组以1000万元价格挂牌交易,创下科技成果转让标底国内最大、个人及团队分配比例最高的两项记录,成为部属高校挂牌转化科技成果的首个案例。
2019年1月,“以光电工研院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被纳入湖北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清单,在全省推广。
8年追光逐芯,一批关键技术项目成功产业化。沃亿生物脑科学系列设备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可对厘米大小样本进行突起水平精细结构三维成像,填补了核磁共振成像和电子显微镜之间的空白,截至去年8月已实现销售额近亿元;尚赛光电高纯OLED有机发光材料助力我国OLED产业链补齐上游缺失环节,目前已成为三星、LG等巨头供应商。
至今,光电工研院已推动41项科技成果成功转移转化,转化价值超过3亿元。
建17个“定制车间”
解决企业生产加工难题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后,韩道又想到了解决光电子领域公共服务平台缺乏的问题。“光电子领域创业难、门槛很高,需要购买高端仪器设备等,前期资金投入大。”2015年,他带队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建设17个“定制车间”,解决企业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加工难题。
研究院孵化的企业——武汉喻湖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晶圆级微纳光学芯片,最近刚投入市场,单月产量已达10万片。企业董事长杨勋介绍,去年这款芯片自主研发出来时,找不到做样品切割和封装的工厂,“因为开始的产量不大,大企业不屑做,小企业又没有能力做。”
为此,韩道帮他们引入了研究院建设的“半导体快速封装公共服务平台”。23名专业工程师用半个月时间,助推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成功走进市场。据介绍,半导体快速封装平台整体投入达到3500万元。2600平方米空间,相当于一个功能完备的试生产车间。
目前,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共组建了光电子微纳制造工艺服务平台、高端电子组装平台、电磁兼容检测平台等共17个公共服务平台,累计服务超5000人次,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和投入。
“以前,企业拿着首创技术,却苦于找不到地方落地。”韩道说,17个平台为破解“纸变钱”难题而生,解决了企业从研发到生产的“成长烦恼”。
全力搭建最好平台
带队孵化科技企业160余家
“作为一名科技服务工作者,只有竭尽全力搭建最好的创新平台,精准孵化、精准招商、精准投资,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在湖北追梦、圆梦。”这是韩道博士甘当创新路上的举烛人,投身创新湖北建设的梦想与心声。
据悉,目前光电工研院已孵化160余家,企业均布局武汉光电行业,分布在产业链条上中下游。其中瞪羚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
电脑机箱般大小、造型如同无人飞机、下潜深度可达500米……这是一台智能水下机器人,可以实现水下影像成像清晰度更高、快速传递位置信息。它是韩道带队孵化的新企业行星轮(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创始人是华中大研究生龚雷峰,产品主要服务于水下考古、轮船检测等领域。虽是新企业,但在5月16日武汉科技成果转化首场对接会上,他们获得了1000万的签约。
“我们的成绩离不开韩老师和光电工研院的支持。”龚雷峰说,最初企业并未明确发展方向,在韩道的建议下,团队聚焦水下机器人方向。帮助企业规划发展路径后,研究院还提供融资创投等全方位服务。
新闻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