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是如何产生的——原理、特性、过程
1.激光原理
激光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的简称,英文名为Laser,故也被音译为镭射、莱塞等。1964年钱学森院士提议取名为“激光”,表明了“受激辐射”的科学原理,该名称获得了学术界一致认可,使用至今。
一般有两种发光方式:1)自发辐射;2)受激辐射。
自发辐射:按照字面意思,自发辐射是无外来光子激发原子,原子自发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发出随机的相位、偏振和传播反向毫无关系的光。
受激辐射:受激辐射需要外来光子激励激发基态的原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释放出一个与外来光子在频率、相位、传播方向均一致的光子。受激辐射后一个光子变两个光子,因此被“放大了”,所以激光的全程为“受激辐射的光放大。”
受激辐射和自发辐射对比
数据来源:OFWEEK激光
2.激光特性
比较激光和普通光,激光具备四方面的优良性质:1)高能量密度;2)单色性;3)相干性;4)单一方向。
3.激光器发光过程
激光理论自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后,55年后,1960年梅曼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在红宝石(红宝石是一种掺杂了铬原子的刚玉)受激时将发出一种红光,由此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现实当中激光一般是由激光器产生。
激光器产生激光一般具有五个过程:
过程一:工作物质处于基态。所谓基态是指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定态。
过程二:激励源给原子提供能量,发生粒子数反转。激励源就是泵浦源。粒子数反转是激光产生的前提,两能级间受激辐射几率与两能级间粒子数差有关,通常情况下处于低能级的原子数大于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数,这种情况下得不到激光,为了得到激光,必须让高能级上的原子数大于低能级上的原子数,发生受激辐射,产生光放大。粒子数反转就是将基态的原子大量激发到亚稳态,在高能级和低能级之间实现粒子数反转。
过程三:自发辐射开始引发受激辐射。
过程四:受激辐射建立。
过程五:产生相干激光束。
激光器工作原理
数据来源:广州华之尊光材料公司官网
二、激光器构成——泵浦源、增益介质、谐振腔
1.激光器的构成
根据上期激光产生的原理,激光器需要至少具备三部分:1)泵浦源;2)增益介质;3)谐振腔。泵浦源主要提供能量使得原子发生跃迁;增益介质是承载原子的物质,谐振腔是一块全反面镜和一块半反面镜构成的前提,主要目的是助光放大,是泵浦源和增益介质之间的回路。
激光器示意图
激光器实物图
2.泵浦源
常见的泵浦方式主要有电泵浦、化学泵浦、光泵浦和气动泵浦四种。光泵浦和电泵浦被广泛使用,现在的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均采用光泵浦的形式,使用的泵浦源为半导体激光器。
泵浦源按照激励方式分为:
普通光源泵浦。一般采用惰性气体制造成,例如氙灯、氪灯等。优势是成本低、无材料限制,劣势是泵浦效率低、功率低,适用于固体和液体激光器。
电泵浦。通电进行泵浦。优势是功率高、成本低,劣势是效率低,且部分材料不能进行泵浦。
激光泵浦源。使用半导体激光器进行泵浦。优势是功率中等、效率高、无材料限制,可以用于绝大部分激光器。劣势是成本高。
泵浦激励方式对比
3.增益介质
增益介质承载发生能级跃迁原子物质,很多固体、气体、液体材料均可作为增益介质。增益介质中原子的能级结构决定了输出激光的能量密度和波长。
增益介质及其对应波长
4.谐振腔
光子在增益介质中产生后方向是随机的,如果不对光子进行限制,得到的只是普通的光束,因此需要用谐振腔来限制方向,同时谐振腔让光子来回反射,使得受激辐射连续进行并不断的使光子加速,从而产生高质量和高能量的能量输出。
谐振腔有许多种不同的设计,有仅两块镜面构成的简单腔体,也有数十块镜面构成的复杂谐振腔。
光纤激光器中则采用光纤光栅作为谐振器,光纤光栅作用是使得特定波长的光不能通过,而其余波长的光透过光栅继续传播,是一种无源滤波器件。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谐振腔的设计,可以获得单模、多模等不同的输出模式,从而实现不同的应用。
光纤光栅